6、7月份以来,面对连续的暴雨袭击,全国各地不断提升防汛应急响应等级,抗击汛情形式严峻。
洪水作为常见自然灾害之一,每年夏天我国都要经历防汛抗洪阶段。而今年的汛期却尤为严重,虽然我们不能避免这些自然灾害,但可以通过科技的手段,将大自然带来的伤害降低。尤其是近年来创新科技的运用,为抗击汛情添加了不少力量……防汛领域管理思路和应用技术的创新,让防汛抗洪变得更智慧。
无人机
在疫情期间作为抗“疫”黑科技的无人机,在防汛应急抢险工作也有着先天优势。
汛情发生后,往往波及范围较广,区域地形复杂,想要了解当地的整体情况,单靠人工的巡查远远不够。
而无人机反应速度快、侦察范围广、不受地形限制,可以立体查看蓄洪区情况,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快速到达蓄洪地点,为防洪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发现更多隐患。
无人机除了能现场观测外,还会精确记录地形地貌,利用地理信息系统3D建模技术,还原防洪重点区段地形地貌特征,能够精准分析隐患,为后续整治提供数据支持。
近年来,借助无人机高空勘察山体走势、卫星云图观察降雨范围等科技手段,为汛期安全筑起一道坚实“堤坝”。
卫星通信车
入汛之后,由于强降水频发,极易发生洪涝、泥石流灾害,造成通信中断。一方面,对当地居民生活造成影响,更为严峻是,通信中断可能会对抗洪抢险的指挥部署、实时状况了解造成滞后,而卫星通信车能不间断的进行信号全覆盖。
5G+VR
借助5G+天翼云+VR技术,能对水位进行实时观测。监控人员可以减少前往河边监测的工作强度,而是通过VR眼镜和其他技术手段观察水位尺刻度,实时掌握现场险情、灾害发生情况及抢险进度,大幅提高汛期巡查工作效率。
物联网
在贵阳白云区,依托物联网技术,将白云区雨季易出现积水的路段标注在可视化地图上,对易积水路段进行监控,形成辖区防汛调度一张网。同时,在辖区的1000多盏路灯上加载了路灯传感器,通过系统平台进行远程控制以及隐患排查。
深圳罗湖区城区建设较早,排水系统老旧,城市内涝现象严重。近日罗湖区上线了一款防汛“神器”,利用物联网、5G等,通过排水口、雨水管井、易涝点、水质、水库河道水位监测等物联网感知设备,打造水情数据“天眼”,以达到水务数据的透彻感知、全面互联。以易涝点的监测为例,掌握积水的动态情况后,后台能预判积水问题是否会发展成内涝,及时向所属街道、社区预警。
为了减少汛情的伤害,进一步提高了防汛成效,各地应该强化“科技防汛”力度,通过智慧联动,打出组合拳,实现智慧防洪、科学减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