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汶川地震到新冠战“疫” 中国应急救援有哪些进步?

   2020-05-12 特种装备网3570
核心提示:今年,是我国第12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提升基层应急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12年上下求索,我国应急救援体系

今年,是我国第12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提升基层应急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12年上下求索,我国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日益完善,防灾减灾“剑”“盾”磨砺得日益坚实。始于汶川地震,成长于千千万万应急救援人的努力与付出——这是对汶川地震最好的纪念。

从汶川地震到新冠战“疫” 中国应急救援有哪些进步?(组图)

一方有难,全国援助。对所有应急救援人来说,这不是一省一市的一件事,而是我们需要共同追求,使之更健全更完善的事业。一如近期的新冠疫情,兵民医护人员在除夕夜奔赴战场,疫情防控所有物资由国家统一调度,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10天建成火神山医院,12天建成雷神山医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体系是一方面,工具与装备的使用又是另一方面。12年来,我们的应急救援装备取得了重大突破,从单兵救援装备到现代科技技术,无一不在发挥着重要推动作用。例如,人工智能、5G技术等新兴技术在新冠战“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汶川地震到新冠战“疫” 中国应急救援有哪些进步?(组图)

从“汶川答卷”到“武汉答卷”,我们直观地感受到了国家应急救援体系的逐渐完善。

“大应急”体系初现雏形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而且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全国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2/3以上的国土面积受到洪涝灾害威胁。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各种极端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全国救援、救灾任务十分繁重,迫切需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挥各自优势,形成统筹协调、有序协作的合力。

从汶川地震到新冠战“疫” 中国应急救援有哪些进步?(组图)

为此,国家应急管理部的组建应运而生。它整合了包括国家安监总局、原国务院应急办、原武警消防等13个单位的相关职责,是我国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提升应急管理能力、推进新时代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大举措。标志着我国“大应急”体系初现雏形。

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力量参与救援、救灾的热情持续高涨,逐渐成长为社会应急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

空中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直升机救援是世界航空发达国家应对自然灾害、重大事故等突发事件时所采取的最常见、最有效的应急措施。然而08年中国的国力还没有完全强大起来,全国直升机一共只有四五百架,当时调集了80架直升机参与救援。80架飞机飞行4000多次,为救援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直升机黑鹰成为救灾天使的象征。也正是那场地震迫使中国直升机救援不断进步,2008年也被称为“直升机救援元年”。

从汶川地震到新冠战“疫” 中国应急救援有哪些进步?(组图)

十二年弹指一挥间,中国国力大增并扎根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直升机队伍从数量、质量、人员上都有显著进步。四年前解放军陆航部队就举行了全国第1000架直升机入队仪式,如今的直升机数量远超1000架,国产大型直升机直-8G(海军称为“直-18”)正式装备解放军陆军。

我国也自主研发出很多新的型号直升机,比如直接被汶川大地震强力推动研发的直-20。直-20直升机是10吨通用直升机,设计之初瞄准的就是在汶川地震救灾中立下汗马功劳的S-70“黑鹰”直升机、米-17/171系列直升机。

从汶川地震到新冠战“疫” 中国应急救援有哪些进步?(组图)

自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等都在为我国的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而努力,十余年来民用直升机数量由2008年的294架提升到2019年的1200余架,固定翼通用飞机从2008年的743架增长到2019年的1724架。其中,可用于医疗和救援任务的多用途直升机达到354架;用于专业紧急医疗服务(EMS)的直升机已达到47架,而在2015年这一数字仅为4架;用于专业搜索救援(SAR)任务的直升机有23架。

编织现代化灾害预警体系

震后10年,我国建成了220万平方公里的地震预警监测网,成为继日本、墨西哥之后第三个具有地震预警能力的国家。目前,地震预警技术已服务全国31个省市区,通过广播、电视、手机、专用接收终端等途径预警40次破坏性地震,无一误报。

从汶川地震到新冠战“疫” 中国应急救援有哪些进步?(组图)

由多个部门通力合作而完善的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也基本建立了起来。江河洪水、农情和农业有害生物、干旱和暴雨、森林火险、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地震速报、海洋观测等监测站网得到进一步完善,站网密度不断加大,各类监测设施和平台通过及时收集上报灾情,预警预报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得到明显提升,获取灾害预警预报时间显著提前,覆盖率明显扩大。

应急管理信息化跨越式发展

2008年的汶川地震,无人机成为救灾行动中的“一员”,深入北川县进行拍摄,并实时向国家减灾中心传回图片,为民政部制定救灾方案提供依据,这是我国民政系统第二次将无人机运用到抗灾救灾中。而在这之后,无人机开始广泛的被运用到救灾中,承担起实时监测、搜索救援、灾情评估等救灾任务。

从汶川地震到新冠战“疫” 中国应急救援有哪些进步?(组图)

从2000年的第一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发射到现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用了20年的时间,终于迎来了全球组网,定位精度起步就能达到10米级,兼具导航、定位、授时、短报文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将在自然灾害救灾预警发布、灾情管理服务、灾害应急响应、救灾物资调配、灾情核查评估等业务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良好的通讯系统也是应急救援的有力补充及保障,建立健全应急救援保障体系,完善系统网络,建立有线与无线相结合、基础网络与机动通信网络相配合的通信系统,才能确保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通讯保障。

从汶川地震到新冠战“疫” 中国应急救援有哪些进步?(组图)

2019年5月17日,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与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共同研发的全国首个5G城市医疗应急救援系统正式上线。以5G急救车为基础,安装了全景、高清、可佩带式三路摄像头,可全方位将车上影像实时无损回传至医院急救中心,配合人工智能、AR、VR和无人机等应用,打造全方位医疗急救体系,大大缩短灾后抢救响应时间,打通生命救援“高速通道”,为病人争取更大生机。

……

“5•12”汶川特大地震已经过去十二年了,十二载春秋,日升月落,斗转星移,当时的汶川之痛,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渐行渐远。那些残垣断壁上也建起一座座美丽的新城,经历了苦难洗礼的四川人民,迎着朝阳,挺直脊梁,迈着坚毅步伐,拥抱新的生活。十二年后的今天,我们欣慰于汶川的崛起,更欣慰于能看到国家应急救援能力的不断提升。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资质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