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随着国内疫情好转,各地援鄂医务工作者纷纷踏上归程,回想防疫期间,医护人员口罩防护服齐上阵,包裹的严严实实,分不清谁是谁的时候只能用马克笔在防护服背后写上名字加以区分,一些医护人员还认真地在自己的防护服上画上画给压抑的工作环境增添一丝色彩,相信这段抗“疫”史会成为他们最特别的一段人生经历。
春节疫情爆发期间,各地区口罩、防护服都成了紧缺物资,尤其是医护人员,每天需要直接接触感染肺炎的病人却得不到有效的防护,防疫初期,各地物资调转困难,防护服库存量少,医护人员为了避免接触染,不得已用垃圾袋、雨衣代替防护服也要上防疫前线。雨衣能否起到防护作用?防护服在防疫期间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些问题值得我们仔细的探讨。
市面上最常见的一种雨衣,结构简单,材料多用高密度聚乙烯(PE)吹塑薄膜。这种一次性雨衣有简单的防雨功能,一般外出应急时使用,但是作为医用防护来说,只能起到简单的物理阻隔,防护作用有限,只能作为应急的备选方案,严重情况下一定要选择专用的医用防护服才能进行有效防护。
医用防护服用途
医用防护服主要用途就是用来防止水、有害或者是有毒的化学物质、可能携带有病原体的血液或体液的渗透,防止细菌进入,减少交叉感染。这是因为医疗人员在医疗急救时,经常会接触携带着传染性病原体的血液和体液,因此要求其有良好的阻隔性能。有效隔离病原,确保医化人员的安全。
医用防护服的材料
医用防护服的材料主要是聚丙烯无纺布,非织造面料,这样的布料可以防静电,透气性比较好,不会积累许多水蒸气,表面平滑,不会沾染到一些化学物质和固体的粉尘,并且质地柔软,穿在身上比较舒适,不助燃、无毒无刺激性,对皮肤无害。
医用防护服分类
医用防护服包括了医疗环境下医护人员穿戴的各类服装,如日常工作服、外科手术服、隔离衣以及防护服等。根据应用环境及功能不同,医用防护服对于液体及细菌渗入有不同的标准等级,所采用的材料也各不相同。
医用防护服按照基本功能大致可分为重复使用型和用即弃型(一次性)两类。
一次性医用防护服
一次性医用防护服是我们在疫情期间最常见的,车站等人流密集场所工作人员穿着的防护服多为胶条型一次性医用防护服。
医用一次性防护服遵守的标准为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指定的2010年03月01日起实施的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GB19082-2009。标准规定防护服由连帽上衣、裤子组成,分为连身式结构和分身式结构,不适用于可重复使用的防护服,并对医用防护服的阻燃性能、沾水等级、电荷密度、断裂延伸率及防水性等指标作出规定。
重复使用型医用防护服
由于一次性防护服只能在洁净车间内生产,并通过环氧乙烷、辐照等工艺灭菌,对生产条件、存储条件要求都很高,紧急转产门槛极高。因此,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这类型突发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重复使用型医用防护服研发成为关键。
近日,国家药监局拟制订重复性使用医用防护服标准。业内专家表示,目前市面上销售的医用防护服均为一次性医用防护产品,医护人员出入病房后防护服就将作为医疗垃圾被遗弃。在疫情管控特殊时期紧急情况下,制定医用重复性使用防护服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标准,与奋战在抗疫一线医务人员的健康息息相关。
此前,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技攻关组将“医用防护服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评价”列入第四批应急科技攻关项目,并部署北京、山东、河南、江苏等地组建专家团队研发可重复使用的医用防护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