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提示
●战斗搜救的高风险性与高时效性并存,是特种力量搜救面临的主要矛盾,而专门的无人救援系统或具有搜救功能的无人系统可以有效解决这一矛盾。
●使用医疗型无人系统实施伤员转撤,可使战场急救时间从“黄金一小时”提升到“白金十分钟”。
战场勤务支援是保持部队战斗力和作战持续性的重要保障行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作战胜负。障碍清除、伤员转撤和战斗搜救是在高危环境和强对抗条件下实施的支援保障行动,由于安全威胁较大,传统保障力量的保障效果不是特别理想。未来作战中,借助具有相应功能的无人系统,独立或辅助传统勤务保障力量遂行勤务支援任务,既能够快速、高效地实施支援,又能有效减少人员伤亡,为战场勤务支援打开新思路。
直前清障效率更高
直前清障,是指部队在进攻或突击过程中,使用无人工程保障力量独立或配合其他工程保障力量,对影响部队行动的障碍物进行清除,为攻击部队迅速开辟安全通路。清障作业通常在敌火威胁下进行,是一项难度较大的支援保障任务,特别是清除爆炸性障碍物,危险性高,人员心理压力大,作业效率经常会受到影响,而利用相应的无人平台配合实施,则可预先出动,在高威胁环境中高效完成清障任务。
进行直前清障,通常以地面无人扫雷车、无人推土机、排爆机器人、无人扫雷艇、水下扫雷机器人等为主,针对地雷、水雷等爆炸性障碍物和壕沟、阻绝墙等非爆炸性障碍物进行清除,作业效率高。据统计,一般工兵探测速度为1000米每小时,而军用无人扫雷车可达到5000米每小时,而且清扫率可达98%以上,能使工兵部队的扫雷效率大幅提高。在实施过程中,小型无人平台通常由单兵携带或伴随班组机动,中大型无人平台则由专业工程保障力量携带并配置于适当位置,根据作战需要超越作战部队前出,由操作人员遥控或以自主模式对各种障碍物进行识别和排除,并对通路进行简易标示。在地形或海况复杂、不确定的区域,特别是滩头区域,则可由无人工程平台作为先导力量,在作战部队前方搜索前进,预先对地雷、水雷等爆炸物进行探测、排除,对于不易排除或者核生化沾染物等设置警示性标志,并标示出避开障碍的可通行路线和航线,确保突击部队安全通过。比如,反水雷作战时,无人扫雷艇在扫雷舰的遥控控制下,通常在编队前方一定距离上航行,进行主动探测,发现可疑情况后即投放扫雷机器人,通过有缆、遥控或自主方式,航行至搜索区域,对水雷进行搜索、识别、定位,并实时向母舰传送探测情况,视情进行水雷排除或绘制障碍物海图,作业效率较高。另外,由于水下扫雷机器人声场和磁场特征较低,不会被主动攻击型水雷探测到,可直接进入雷区,准确探测水雷方位并精确排雷,特别是集探测与排除于一体的扫雷机器人,能迅速完成水雷的探测、识别、定位和排除。比如,英国专用于水雷排除的“护身符”无人潜航器,可在水深0~300米的范围内,一次性完成4枚水雷的探测与排除,整体过程只需十几分钟,与传统扫雷作业需要2~3小时相比,效率非常高。当前,除使用陆、海无人平台进行扫雷、排爆外,一些国家还在发展空中扫雷技术,即在无人机上加装热成像探测系统或高性能感应式扫雷装置等,从雷场上低空飞过,即可快速、精确探测地雷或将其诱爆,以满足远距离、大面积扫雷需要。
伤员转撤能力更强
伤员转撤,是战时利用医疗型无人系统配合救援力量,深入卫生医疗人员无法进入的危险区域,自主寻找并对伤病员进行抢撤及向后方转送,为及时救治赢得宝贵时间。战场上的伤病员常处于敌直瞄火器射击范围内,救护人员无法直接进入,从而造成一些伤病员不能及时撤出进行有效治疗致使伤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的情况,如果使用战斗人员协助后撤又会造成非战斗减员,影响整体战斗力发挥。使用医疗型无人系统实施伤员转撤,可使战场急救时间从“黄金一小时”提升到“白金十分钟”。
进行伤员转撤,通常以陆上无人医疗车辆和空中医疗无人机为主,可分为火线撤离和转撤后送两个环节,即首先将伤员从受伤地点抢撤到相对安全的区域,由随队医疗组进行初期治疗,如果伤情比较严重,则继续向后方收容站或医疗站进行后送,甚至直接转送至后方医院。在实施过程中,陆上无人医疗车辆,往往跟随战斗班组行动,士兵受伤后立即将其转移至车辆内,通过遥控或自主方式送至安全区治疗,通常小型无人平台用于火线撤离、中大型无人平台用于转撤后送。空中医疗无人机,往往部署于作战部队后相对安全的区域,听令前出至受伤地点装载伤员并后送,通常将火线撤离和转撤后送合并实施,直接送至后方医疗站。据悉,以色列正在研制一种空中无人驾驶医疗系统,用于战场伤员的现场急救、后送和治疗,一次可运载4名伤员,最大飞行时间3小时。它可以通过远程遥控方式进入交战区,由战斗人员或随机医师将伤员装载或抬入专用吊台实施后送,后送途中后方医师可通过传感器监测伤者的出血量和其他生命体征,通过视频与语音系统与伤员进行沟通。
战斗搜救风险更低
战斗搜救,是指无人作战力量独立或协同其他救援力量,对在战场上失踪或陷于不利环境中的己方作战人员与装备实施搜索、营救和抢回,防止其落入敌手。战斗搜救是一种高风险的战场勤务行动,通常深入交战区或敌纵深内行动,犹如“火中取栗”,搞不好自身难保,有时即使搜救很成功,也不可避免会造成搜救人员伤亡。据美军资料显示,美国空军搜救分队每救回9.2人自身损失1人,海军搜救人员每救回1.8人损失1人。而且战斗搜救又是一种高时效性的行动,错过最佳营救时间,搜救成功率就会大大下降。经验表明,落入敌区的飞行员,救援时间超过5小时,成功被救出的可能性为20%,如果时间减少到1.8小时,则可能性提高到60%,即时间减少为1/3,成功可能性将提升3倍。战斗搜救的高风险性与高时效性并存,是特种力量搜救面临的主要矛盾,而专门的无人救援系统或具有搜救功能的无人系统可以有效解决这一矛盾。
进行战斗搜救,通常以搜救型无人机、无人艇、无人潜航器为主,针对交战中因飞机、舰船、潜艇等被击中而落入危险环境的人员或重要设备进行搜救,可在侦察、预警和警戒掩护力量的配合下,多类型无人作战力量共同编组、协同进行。在实施过程中,无人搜救力量根据指挥中心通报的坐标位置或者求救者发出的信号,直接机动至相关地域、海域、空域,利用其搜索设备进行小范围精确搜寻,发现并确认目标后,释放救生设备或使用机械手臂等完成人员、装备的装载和固定,而后返航;同时,以其他无人作战力量担负警戒,实时观察救援区域和周边敌人动态情况,必要时使用携带的武器进行火力压制或遮断,迟滞敌向救援区机动,为救援行动赢得时间;有时也可利用无人作战平台引导被困人员脱困或抵达到友军部队,或逃离敌方部队、危险地形或其他危险区域。如外军正在研制的下一代无人运输机,能够进行低空和慢速飞行,任务范围可达1000海里,既可用于输送补给物资、通信中继,着陆救援被隔离的人员,还可在人员救援任务中提供武装护送或对敌防空系统进行压制。目前,一些国家的海军装备有潜艇救援舰并搭载有水下救援机器人,用于失事潜艇的救援或对飞行器黑匣子等进行打捞。通常情况下,利用无人系统实施战斗搜救时,应尽可能准确确定被施救者或重要设备的位置,并实时掌握其动态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编组救援力量,通过多种手段与支援保障力量配合,建立大范围、立体的搜救网络,提高战斗搜救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