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移动通信、影音处理、无线宽带、图像识别、低照度可视、材料力学等技术的发展进步,执法记录仪得到了快速发展及应用。以及不断地公共安全纠纷为智能执法装备行业带来了机会。
智能执法装备及执法信息化行业,是为公安、交通、司法及其他执法执勤机构提供执法记录仪、采集工作站、电子证据管理平台软件、移动智能执法终端等产品与服务的高新科技行业。该行业融合智能硬件技术与新一代信息通信等技术,集信息采集、移动执法、通信指挥、传输、存储与管理、智能研判等功能,为各层级、各类型、各区域执法部门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智能执法装备市场需求状况及变动原因
执法环境日益复杂,用于公共安全的财政支出日益提升。根据财政部公布的数据,2017年全国用于公共安全的财政支出12461亿元,近十年内复合增长率为13.27%。日益复杂的执法环境,催生智能执法装备及执法信息化系统的配备及升级需求;而稳健的公共安全财政支出,则为行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经济支持。
数据来源:财政部、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由于公安在执法规范化和信息化进程中处于重要地位,所以公安用户占据了国内较大部分采购份额。根据公安部数据,公安部公共安全预算支出2013年至2017年复合增长率为31%,实现了较高增长,其中2016年和2017年较上年同比增长率分别为35%和60%,实现了较高比例增长。其他部门也有不同程度的上涨空间。
编制外勤务辅助人员的装备配备率提高,进一步扩充原有市场容量。目前受限于经费和编制等原因,我国尚面临执法执勤从业人员人数不足的问题。为解决该问题,相关执法单位除编制内的执法人员以外,会聘用一定比例的非编制勤务辅助人员协助执法工作,且编制外的勤务辅助人员所占比例一般高于编制内执法人员。该类人员同样需要面对编制内执法人员的执法规范及管理问题。以深圳公安为例,在编的民警数量约为2万人,而警务辅助人员数量约为4万人,编制内外配比情况大致为1:2。其他诸如城市管理等执法部门,也普遍存在类似情况。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五大发展趋势
1、信息采集多元化
伴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深入,智能执法装备对执法现场的信息采集,从起初最基础的视频、音频、时间信息,延伸扩展至设备身份信息、操作日志、重要标记、位置坐标、车牌数据、人脸数据,乃至位移距离、生理体征(计步、心率)等信息。智能执法装备所收集的丰富多样且维度众多的信息为用户展现了全方位、立体的第一现场讯息,使得在事后最大程度的还原现场成为可能。与此同时,丰富多维的信息也为深入的数据分析和研判提供坚实数据基础。
2、数据传输方式多样化
智能执法装备的数据随着无线传输技术的突飞猛进,传输方式得以实现多样化。根据不同的用户使用场景和功能需求,可以选择和应用不同的数据传输方式。
通过移动运营商的4G网络,实现现场视音频的实时回传和指挥中心的远程指控;通过WiFi技术,实现不同智能终端之间的图像实时传输和遥控操作;通过蓝牙等通讯协议,实现智能终端之间的位置坐标、操作日志、标记信息的物联互通、实时共享;通过GPS等方式,实现执法记录仪、采集工作站的时间校正等。
3、性能持续优化
随着产品应用的不断发展,不同的使用场景、多样的环境对产品提出了更高要求。与功能多样化相对应的,是执法记录仪等智能终端在关键指标上的设计和挖掘也在持续优化。聚焦核心功能,持续优化产品性能成为另一个主要趋势。通过高精结构设计、优质选材做到产品轻薄小巧,减轻用户佩戴负担。根据人体工学原理,实现肩上、胸前、腰间、头侧、头上多样的佩戴方式,实现易戴易用。通过低功耗电路设计,自适应性智能电源管理达到长时间续航,满足用户工作时间要求。
4、智能终端之间互联共享
不同智能终端之间的互联可以产生新功能、新应用、新价值,数据共享也能够提升协同效率、改善使用体验。执法记录仪通过设备间的智能物联,可以共享移动智能执法终端的执法数据和信息;移动智能执法终端也可以共享执法记录仪的现场图像,两者之间进行紧密数据交互和协同配合,极大促进了不同产品模块之间的融合。在未来,除了执法记录仪和移动智能执法终端之外,对讲机、警用智能手表、车载记录仪等其他智能执法装备也将朝着物联互通、融合共享的方向进一步迈进。
5、数据管理智能化
智能化的发展,使视频的应用从事后追查为主转为以事前预警和事中分析为主,有效地提高视频应用的功能和效率。数据管理的智能化可以运用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视频分析技术对拍摄场景的视频图像内容进行分析,提取场景中的关键信息,并形成相应事件和预警机制,从而提高执法信息系统的功能和效率。未来智能视频信息系统将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适应更为复杂多变的场景,二是能识别和分析更多的行为和异常事件。其中行为模式识别、生物识别、目标检测与分析、自动跟踪识别、运动理解等技术将是智能化技术发展的主要内容。通过现场实时高清画面、执法人员位置的精准定位、实时语音通话,对执法现场情况进行智能研判,智能化远程精准指挥已经成为现实且日趋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