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两岸45公里岸线贯通已近半年,市民多了一处可休闲、可游玩、可赏景的公共空间。面对这份宝贵的滨江城市客厅,该用什么样的精细管理方式去治理?
先来看上海市城管执法局最新提供的数据。截至上周,黄浦江沿线浦东、徐汇、黄浦、虹口、杨浦等区的城管执法部门共依法查处乱散发乱张贴小广告案件60件,查处设摊兜售物品案件70件,查处沿岸单位违法搭建案件4件,查处违法设置户外广告设施案件4件,责令整改破损户外广告设施55处,查处违法设置道路指示牌案件1件,查处沿岸商家擅自处置餐厨垃圾案件1件,制止违规举办商业活动44次;共教育劝阻不文明遛狗3000次,劝阻违规捕捞垂钓75次,劝阻违规放飞无人机225次,劝阻广场舞噪音扰民60次,劝阻违规骑行非机动车260次,清理乱停放非机动车36000余辆……
以数量级来看,不文明行为接二连三,严重影响着城市环境和水岸形象。管理方呼吁能出台全市统一的规章制度,并在进入滨江区域的醒目位置张贴,以便市民游客更好地服从管理。
黄浦江公共空间现存几种管理模式?
早在贯通建设期间,上海出台了《上海市黄浦江两岸开发建设管理办法》,由市浦江办组织、协调、督促和检查,以此来加强黄浦江两岸开发建设的管理,保障开发活动的顺利进行。而随着今年初滨江公共空间全线开放,带来了全新课题,只有对滨水活动进行约束和规范,才能让大家尽情享受水岸生活。
根据记者调查,目前滨江公共空间大致存在以下几种管理体制——
一种是市级层面出台的管理办法,如1995年发布的《上海市外滩风景区综合管理暂行规定》,后经修正和修改,意在加强外滩风景区的管理,维护外滩风景区的正常秩序和良好的游览观光环境。文件规定外滩风景区内禁止擅自搭建、堆物;无证设摊经营或者兜售物品;随地躺卧、露宿;携犬进出;杂耍卖艺,流浪乞讨;发出严重干扰他人的噪声,以及其他有碍观瞻或者妨碍他人游览观光的活动。这项持续23年的规定,维护着外滩的整洁风貌。
第二种是仿效公园管理模式进行日常监督。但问题是,公园多有边界,滨江公共空间则无边界所限,因此两者之间有交集,却不能完全照搬。
第三种是各区段自订的规范。徐汇滨江订立了文明公约、“八不”文明规范,用七言14句明确表示在滨江遛狗要牵绳,不能穿着轮滑上三道,不能放飞低慢小飞行器,禁止水岸捕捞、禁放风筝等。
此外,具体管理部门也出台了指导意见,如今年1月市城管执法局制定下发《关于加强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城管执法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将花大力气解决违法搭建、流动设摊、非法小广告等管理难题,以及非机动车管理、非法客运治理、流浪乞讨人员求助等。
综上,45公里岸线涉及到部门众多、情况各异。因此当空间贯通之后,管理上的“贯通”显得至关重要。
各区段对具体行为的“宽容度”不一,执法保障有难度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线执法者、市民游客都希望出台统一的法规文件,明确指出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有了具体的说法,既能保证大家的休闲活动安全,也让执法者有法可依。正因当下滨江各区段对具体行为的“宽容度”不一,某个行为在这里是禁令,在那里却是许可的,有些市民抱怨公共空间不该管得太多,这类情况是执法保障中面临的难题。
徐汇城管滨江执法中队中队长马胜介绍,放风筝的市民会被引导到与江边一路之隔的西岸营地,遛狗的人会被指向专门的萌宠乐园。不过,并非所有人都这么配合。有一些人劝离的时候不服从管理,在这方面花费了很大的工作量。四个月内单单遛狗和放风筝的不文明行为可能有几千起,牵扯很多人力和物力。
徐汇滨江的开放空间约60万平方米,而全部贯通建成后的面积达80万平方米。据了解,徐汇滨江管理方共派出300多名保安巡逻,还有10余名城管队员在一线管理巡查。为了提升管理力度,执法工作正积极探索智能化治理的手段。后台人员通过徐汇滨江监控中心的大屏幕发现违法违规、不文明行为,用对讲机与前方人员取得联系,以便查处劝阻。管理方甚至启用了人脸识别机器,对于屡教不改的小摊贩或有不文明行为的市民,会被录入人脸识别数据库,便于管理人员盯防。借助24小时“视频巡逻+机动巡查”,希冀做到执法监督“全天候、全覆盖、无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