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率先引入大数据分析、雷达扫描、雷达走航车巡逻、无人机监控等科技手段,织就大气污染防治“天罗地网”。
△雷达走航车
大数据锁定环境治理“病灶”
空气好不好?河水清不清?仅凭肉眼观察是不权威的,要靠数据说话。经开区利用大数据研究分析辖区内环境质量状况,为环境治理政策的出台提供数据支撑。
截至4月11日,经开区两个国控点:桃园路站点综合指数8.19、农科院站点综合指数8.11,均高于徐州市的7.97。桃园路站点PM10、NO2均为全市站点最高;农科院站点PM2.5、O3均为站点最高。
经过数据分析,污染物特点明显:夜间高,白天低,初步推测污染物受燃煤源、晚高峰、企业高架源的影响较大;受东风、北风和西北风的影响相对较大;周末效应明显,PM2.5在周六和周日的浓度远高于周一至周五。
“大数据分析的结果帮助我们有的放矢,现在,我们就正在着手强化夜间对污染源的管控力度,强化对东风、北风和西北风方位污染源的排查管控,强化周末对各类污染源的管控力度,尤其是企业排放源。”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263”办公室副主任王红雷表示。
“空天地”全方位给污染物做“CT”
从4月8日起,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263”办公室设立了固定式激光雷达监测站点,对经开区区域进行24小时水平扫描,实时监测污染物浓度的变化。
△固定式激光雷达监测站
一般的监测点都只能监测局部空气质量状况,“激光雷达”则可以监测到直径6公里范围的污染物浓度变化。除了固定式激光雷达监控站点进行水平扫描外,经开区还利用激光雷达走航车进行近距离溯源,启动无人机的配合搜索,组建成了高低搭配、地空一体、点站结合、三级互动的污染监控“天罗地网”。
△工作人员在走航车内操作
有了这些高科技手段“加持”——可以准确、高效、科学分析污染点源所在路段区域、企业,以及污染成因构成,高效整合辖区内执法力量,实施“点穴式”打击清除,形成集“信息实时收集、成因专业分析、执法协调调度”等于一体的快速反应机制,真正做到科技治污、精准治污。
完善“网格化”提高治污能力
在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还计划依托经开区社会综合治理平台,建设50个大气监测微站,完善污染源管控“网格化”系统。
网格化微型监测子站是大气污染防治的“侦察兵”,根据污染敏感点分布及气象气候条件,采用多方位、移动检测和固定检测相组合的布点方式,组建大气污染溯源预警的“侦察连”,实时掌握监管区域内颗粒物的实时状态,辅助网格监察人员进行污染隐患排查,为大气污染监管打好前阵。移动式和固定式微型监测子站每次监测的空气质量数据,均实时传送至环境空气质量管理服务平台。环境空气质量管理服务平台对接收的污染物和气象监测数据,进行有效甄别,并结合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环境空气污染物状况、变化趋势以及气象条件影响因素进行深度分析,并进一步提出防治建议。
系统可以把相应监测数据信息传输呈现到电脑端、手机端,便于相关部门及时了解掌握辖区空气污染状况,引起多方重视,促进多部门主动齐抓共管。